8月12日,上百家动力装备产业链上企业齐聚潍柴工业园,参加“我帮企业组主场”——动力装备产业链上企业“走进潍柴”专题活动,共谋合作发展的更大可能。

2025年以来,潍坊市推出“我帮企业组主场”活动,为企业搭建起精准对接的平台,推动企业间的互采互配,形成“互为上下游,形成产业链”的发展格局。通过此次“走进潍柴”专题活动,潍坊市期望潍柴充分发挥链主龙头作用,加快、加强标准体系开发,帮助当地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专、新、高、尖产业及技术,加速动力装备关键环节国产化替代,保障产业链安全。
活动期间,潍柴分别与当地重卡、轻卡、客车、工程机械、发电、船舶等领域的7家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。
链主引领 激活新动能
作为全球动力系统及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,潍柴在产业链中占据着核心地位,发挥着强大的引领作用。潍柴已完成排量覆盖 2 - 579 升、功率覆盖 18 - 10000 千瓦的全系列、全领域、全排放阶段的产品布局,应用场景从传统道路运输拓展至矿山、船舶、数据中心等多个高端领域。

目前,潍柴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,构建了六大业务板块的完整生态。以客户满意为宗旨,基于客户-研发-交付的核心价值链,潍柴持续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,并构建了由超过5500家全国服务站、全球最大客户交互中心平台构成的服务网络,以及“5分钟响应、4小时解决”的全价值链服务方案。
近10年来,潍柴依托“八院一中心”研发体系,累计投入超300亿元用于发动机技术研发,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。在智能制造和体系化管理方面,潍柴勇立潮头,建成全球行业内首个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,拥有行业唯一的国家内燃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,装备保障、数字化管控、产品过程控制等能力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。
潍柴充分发挥“链主”引领作用,与产业链上企业的合作包括但不止于动力装备供应、智能制造提升、企业管理培训、科研开发支持、市场深入开拓等多个领域。在潍柴的引领带动下,潍柴配套企业从十几年前的300家增至如今的上千家。

通过精准补链,潍柴聚焦链条“卡脖子”环节,前瞻布局海外、整合全球资源,补齐高端液压、CVT动力总成、燃料电池等技术短板,培育孵化出一批本土配套企业,激活中国高端动力装备产业链内在发展的新动能。
抱团发展 共谱新篇章
追溯源头,由潍柴牵头打造,潍柴+法士特+汉德联合组建的黄金动力链,凭借高节油、高可靠的性能优势迅速得到市场认可,目前已占据了国内重卡40%以上份额。此后,潍柴协同产业链上企业以“链式思维”抱团发展,深度践行共赢合作理念,一次又一次谱写了创新发展的新篇章。

针对氢能等短板领域,潍柴通过“链主”企业主导攻关,全链条协同突破“卡脖子”环节,快速填补国内空白。以潍柴动力为主体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,联合清华大学、中科院大化所、中国重汽、陕西重汽、山东国惠、中通客车等产业链领军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,形成“以我为主、链合开发”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。当国际同行还停留在300kW级概念规划时,潍柴带着全新开发的300kW燃料电池发动机出现在2024年汉诺威车展现场,成就了我国乃至全球燃料电池产业的“技术标杆”。
潍柴以全球化视野布局海外市场,通过业务协同、资源重组法国博杜安、意大利法拉帝、德国凯傲、林德液压等多家高科技企业,带动产业链上企业进入全球供应链,打破技术壁垒、跨越文化鸿沟,不仅实现了产能的拓展和转移,更打造了中国工业标准、管理体系和产业协同能力在全球范围输出的绿色通道,实现了从“产品出海”到“生态出海”的跨越,为增强全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装上了强有力的“增量引擎”。

潍柴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潍柴有意愿、也有能力与产业链上企业协同资源、共享价值,推动产业集群迈向世界一流。”这种既利己更利他的“链式思维”将成为动力装备产业链企业集群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。因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再是企业间的单打独斗,而是产业链生态之间的较量。以潍柴为代表的补链、强链、上链的实践,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系统领先”的范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