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上半年,中国重汽在重卡市场共计销售8.87万辆,稳坐行业第一,较第二名多出1.2万辆,行业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上涨5%,扩大至23.3%。这一结果,兑现了董事长谭旭光的承诺。早在2018年9月1日,上任中国重汽董事长第一天,谭旭光就放出一句狠话:用3-5年时间,让中国重汽成为中国商用车第一。如今,中国重汽跑赢了寒冬,要知道,今年上半年,即便强如一汽解放这样的传统老大,尽管海外订单大增,但仍然没有止住连续多个月的下滑趋势,三年多的时间里,中国重汽做对了什么?


降本增效,把利润还给卡友

当下油价高企,运费低迷,原材料价格上涨,想要在物流运输领域高效创富,实现卡车全生命周期降本增效才是王道。中国重汽采取降本增效措施,降低市场行情对生产成本带来的影响。例如,通过结构优化、材料优化、零部件供应商优化等措施实现降本;通过规模采购优势及大集团采购协同效应,增强定价主动权等措施实现增效。


2021年以来,国六排放切换,燃油价格飞涨,降本增效的现实意义被再度凸显。中国重汽国六汕德卡采用高效SCR国六排放技术路线,国六MC/WP 系列发动机、中国重汽S-AMT16+变速箱、曼技术桥构成的专属动力链,比同类自动挡车型百公里省油0.5升,比手动挡车型百公里省油2升,对于用户来说,花国产车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台拥有德系基因的重卡,让卡友跑的更欢畅,也为低迷的运输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。

随着“电气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”的不断深入,汽车行业也进入了“私域流量”的时代,中国重汽也逐渐关注到了卡友对尊严的强烈需求,通过在智能网联、驾乘舒适性的精进,以亲民的价格为用户解锁全场景卡车生活。

筑巢引凤,聚集“最强大脑”

从发现人才,到批量培养人才,重汽有一套系统化的工程。

2019-2021年,中国重汽面向国内“双一流”大学和国外知名大学,共引进优秀应届毕业生2729人,其中硕士1187人、博士98人。通过社会招聘引进人才622人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前所未有,不难看出谭旭光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。截止到2021年底,中国重汽拥有研发人员2920人,较2019年增加1675人,成为中国重型汽车行业高端人才向往的平台。


为了让人才更有归属感,幸福感,中国重汽打通操作族晋升通道,开展技能人才聘任,聘任技师、高级技师、首席技师近1700人。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环境下,中国重汽面向全球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,近两年先后与11所全球知名高校、顶级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,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生态。

优化产品结构,赋能多元化升级

为了全面打通品牌的上升通道,实现系统化发展,中国重汽加速产品结构调整,深化细分市场研究,全面增强产品竞争力,有力支撑了销量和市占率快速提升。目前中国重汽在28个细分市场、81个应用场景实现了全覆盖。


全新一代高端黄河重卡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重汽科研取得了重大突破。风阻系数低于0.36,是全球量产重卡中最低的,各项指标实现国内引领、国际一流,在全球全行业引起了轰动。氢燃料电池重卡则实现了在港口、园区、钢厂等多场景示范应用,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在港口等场景批量交付,走在了行业前列。研发世界首创的无忧换挡系统,并在全国首家推出匹配天然气AMT产品,AMT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市场占有率国内行业第一。突破重型商用车机箱桥匹配优化节能关键技术,油耗降低8%以上。

中国重汽目前拥有多个品牌,调性不一样,目标人群不一样,玩法不一样。依托中国重汽的深厚积累,兄弟品牌相互支持,优势互补,各有千秋,在不断释放规模效应的同时,也推动着中国商用车行业在转型的道路上砥砺前行。

写在最后:

对于中国重汽来说,2022年上半年充满了丰收的喜悦。未来,中国重汽将凭借着体系优势、核心技术优势,持续为用户带来超越期待的好产品,并将代表中国智造参与全球化竞争,展现更强大的中国技术实力。